如何消除诗人内心忧戚呢?
诗中写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诗人痛饮高歌,想以此忘忧,但“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酒并不能使诗人忘忧,反而引出更多的忧愁,“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王羲之),诗人借酒引发了内心怎样幽怨的情思呢?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忧”从何来呢?诗人含蓄地用《诗经》里的语句来表达。《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https://pics7.baidu.com/feed/5ab5c9ea15ce36d3ae916a0d36a7cc81e850b1d5.jpeg)
意思是你那青青的衣领啊,深深萦回在我心中,虽然我不能去找你,你为什么不主动给我音信呢?诗人用女子对情人的绵绵思念及思念之深产生的幽怨之情来含蓄地表现自己对贤才的思慕。
诗人深知人才对于安邦治国的重要性,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助之完成统一天下的伟业。三国势力之争其实就是人才之争。正如刘邦论得天下之道,张良、萧何、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
![](https://pics0.baidu.com/feed/6c224f4a20a4462385dd3b11967684080cf3d70d.jpeg)
比如曹操得知许攸来投,赤脚相迎,许攸献出奇计,才使曹操摆脱困境,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平定北方。所以,只有贤才才能解诗人之忧,才能助诗人完成统一大业。
![](https://pics3.baidu.com/feed/eac4b74543a982266d6b7e178dd64f074a90eb37.jpeg)
悠悠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意思是野鹿呦呦叫个不停,在野外啃食苹草。我有高贵宾客,吹笙鼓瑟使宾朋欢悦。
《鹿鸣》原是表现天子宴请群臣的热闹场面,以此表现诗人想象贤才到来、喜迎嘉宾的快乐。诗人以鼓瑟吹笙之喜反衬贤才未至之忧,一忧一喜,虚实相映。
诗歌继续对此主题进行反复吟诵,“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在月明星稀之夜,诗人触景生情,看到皎洁的月亮想到了贤才,诗人以高高悬空、不可触摸的皎月来比喻人才,写出了人才如月亮一样,可望而不可即,从而忧思不断。
![](https://pics6.baidu.com/feed/5bafa40f4bfbfbed42fd042975a40130aec31f9e.jpeg)
诗人又自我安慰地想象贤才越陌度阡,不顾路途坎坷遥远,千里迢迢投奔自己,诗人和这些贤才久别重逢,开怀畅饮,叙说、旧日情意,显露出愉快之情。
此节又是一忧一喜地唱和。“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诗人看到南飞盘旋的乌鹊又想到了贤才,“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贤才如果能够归依自己该多好啊。
诗人渴盼贤才辅助自己统一天下,由贤才引发了三重奏,“何以忘忧?何时可掇?何枝可依?”一咏三叹,忧喜交加,构成了本诗丰富的情感张力,也暗示了贤才才能解诗人之忧。
![](https://pics1.baidu.com/feed/e7cd7b899e510fb3276083c1de673e93d0430cc1.jpeg)
主要有独特的人格魅力和用人策略才能使贤才诚心皈依,曹操怎样才能说服这些贤才呢?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化用《管子·形解》中的话:“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人以此表明自己具有如山海一样宽广的心胸,能够广纳人才。
曹操曾在《观沧海》中写道,“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种吞吐宇宙的气象正是诗人宽广胸襟的写照。诗人以此来显示以宽广的胸襟广纳人才。